鼠李糖乳桿菌在臨床及食品應用上都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,無論是功效或安全性都很可靠且穩定,因此市面上的益生菌配方中,經常可以看到鼠李糖乳桿菌的身影。
但你可能也十分好奇,為什麼不同保養訴求的保健品都會添加鼠李糖乳桿菌?鼠李糖乳桿菌的功效究竟是什麼?今天 Casey 營養師要帶大家認識鼠李糖乳桿菌的 4 大功效、潛在副作用與選購重點,幫助大家挑選適合自己的營養補給。
文章目錄
什麼是鼠李糖乳桿菌?首先認識 R 菌的特別之處
鼠李糖乳桿菌(Lactobacillus rhamnosus)是一種乳酸菌,又稱作 R 菌,在研究及臨床領域都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,最大特色是酸鹼耐受性高且附著力強,能順利通過人體內的酸性環境,抵達消化道並成功定殖,幫助調節消化道菌叢生態。
此外,鼠李糖乳桿菌的功效也十分多元,根據菌株編號不同,能發揮不同的保健效果,例如:LRH10、GR-1 有助於私密健康維持;LRH113 則主要添加於訴求消化道健康的保健食品中。
鼠李糖乳桿菌是益生菌的一個「種類」,上述提及的 LRH113、LRH10、GR-1 都屬於鼠李糖乳桿菌。這些菌株編號就像是益生菌的身分證,有明確編號代表該菌株的功效及安全性經過驗證,可以安心補充。
鼠李糖乳桿菌有什麼功效?認識補充鼠李糖乳桿菌的 4 種好處

接下來為大家說明鼠李糖乳桿菌的 4 個主要功效,並介紹不同功效對應的專利菌株,幫助大家深入認識補充鼠李糖乳桿菌的健康益處,找到適合自己的益生菌配方。
鼠李糖乳桿菌功效 1:幫助消化道健康
一般人對益生菌功效最直接的聯想就是維持消化道健康、幫助排便,而鼠李糖乳桿菌中的 LGG 菌株也具有調節消化道機能的功效,特別是抗生素治療後的消化道不適。
根據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,抗生素治療後搭配補充 LGG 菌株,可以有效維持消化道菌群平衡,降低消化道不適的風險,因此,抗生素治療期間通常會建議搭配補充 LGG 菌株。
鼠李糖乳桿菌功效 2:調節體質
除了維持消化道機能之外,鼠李糖乳桿菌在調節體質上也能發揮功效,例如:HN001™ 菌株已被實驗證實,能幫助調節孕婦及嬰幼兒的敏感體質;RHT3201 菌株則主要與成年人外在健康有關,能透過調節體質的作用,幫助維持穩固的健康狀態。
鼠李糖乳桿菌功效 3:維持體態
在一項動物實驗中,小鼠持續補充 LRH05 長達 10 週,結果顯示 LRH05 有助於調節體態,並提升消化道中丁酸菌、丙酸菌的菌種數量,幫助抑制食慾、減少暴食的狀況,且能延長進食後的飽足感。
鼠李糖乳桿菌功效 4:私密呵護
LRH10 是與女性健康維持密切相關的菌株,常作為多菌株配方(如:SynForU-HerCare)中的關鍵成分。在一項受試者為懷孕婦女的實驗中,每天補充添加 LRH10 的多菌株配方 8 週後,明顯改善了私密不適的困擾。
另外,GR-1 也是能有效定殖於私密環境的鼠李糖乳桿菌菌株,具有維持私密菌叢生態平衡,進而呵護私密健康的功效,挑選私密保健品時,也可以選擇添加 GR-1 菌株的配方。
(延伸閱讀:揮別私密困擾!營養師教你女性私密益生菌該怎麼選?養成穩定好體質)
每個人都能補充鼠李糖乳桿菌?食用前先了解潛在副作用
鼠李糖乳桿菌屬於益生菌,只要不過量補充基本上對人體都是有益的,但部分消化道較敏感的人,剛開始補充可能會出現產氣的副作用,有一定的風險引發消化道不適,若不舒服的狀況持續不見改善,應立即停止補充,並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。
如何挑選鼠李糖乳桿菌產品?營養師的 3 個選購重點
最後分享 3 個鼠李糖乳桿菌的選購重點,幫助大家在選購益生菌時,順利找到功效符合需求且安全性有保障的產品。
1. 認明專利菌株編號
菌株編號代表益生菌的功效及安全性經過長期實驗驗證,因此挑選益生菌產品時一定要認明菌株編號,鼠李糖乳桿菌也不例外。例如 LRH10、LRH113、GR-1、RC-14 等,都是市面上常見的鼠李糖乳桿菌菌株編號。
2. 根據保健需求選擇菌株及成分搭配
除了作為功效和安全性的保障之外,菌株編號也代表不同的功效,應根據自己的保健需求選擇合適的菌株,搭配相對應的配方,才能完整發揮益生菌的健康效益。
| 常見菌株編號 | 主要功效 | 建議成分搭配 |
|---|---|---|
| LGG(ATCC 53103) | 維持消化道健康 | 益生元 |
| HN001™ | 調節孕婦及嬰幼兒的體質 | 維生素 D3、乳鐵蛋白 |
| RHT3201 | 外在健康維護 | 神經醯胺 |
| LRH05 | 維持體態 | 槲皮素、白藜蘆醇、橙皮苷 |
| LRH10 | 私密呵護 | 蔓越莓萃取物、甘露糖、維生素 C |
| LRH113 | 調節體質 | LP28、益生元 |
| GR-1 | 私密呵護 | RC-14 菌株、蔓越莓萃取物 |
成分搭配是根據文獻研究及市面上常見產品整理而來,僅供參考。若產品的配方設計不同,依各產品的官網資訊為主,想了解配方設計的功效建議直接詢問品牌客服人員。
3. 成分無添加,補充更安心
鼠李糖乳桿菌必須長期補充,慢慢調整消化道中的菌叢生態才能完整發揮功效,因此挑選成分純淨無添加,適合長時間食用的配方也很重要。建議選購前仔細閱讀成分標示,避開香料、甜味劑、硬脂酸鎂、二氧化鈦、二氧化矽等保健品中常見的化學添加。
熟悉成分與功效,專注於身體需要的養分
同樣是益生菌產品,根據菌株編號與配方組成不同,功效表現也會有很大的差異,若成分中添加過多化學合成物,長期補充還可能增加代謝負擔,因此了解自己每天攝取的成分,是日常保養的重要關鍵。
在認識鼠李糖乳桿菌功效的同時,提醒大家要隨時傾聽身體的聲音,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營養補給,建立穩固、安定的健康步調。
聚焦身體需要的養分,啟動健康正循環延伸閱讀:
參考資料:
- Szajewska H, Kołodziej M.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-analysis: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in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-associated diarrhoea in children and adults. Aliment Pharmacol Ther. 2015;42(10):1149-1157. doi:10.1111/apt.13404
- Wickens K, Black P, Stanley TV, et al. A protective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 against eczema in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 persists to age 4 years. Clin Exp Allergy. 2012;42(7):1071-1079. doi:10.1111/j.1365-2222.2012.03975.x
- Voigt J, Lele M.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Used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for the Prevention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Infant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. Am J Clin Dermatol. 2022;23(6):801-811. doi:10.1007/s40257-022-00723-x
- Jeong K, Kim M, Jeon SA, Kim YH, Lee S. A randomized trial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IDCC 3201 tyndallizate (RHT3201) for treating atopic dermatitis. Pediatr Allergy Immunol. 2020;31(7):783-792. doi:10.1111/pai.13269
- Chen YT, Chiou SY, Hsu AH, Lin YC, Lin JS.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train LRH05 Intervention Ameliorated Body Weight Gain and Adipose Inflammation via Modulating the Gut Microbiota in High-Fat Diet-Induced Obese Mice. Mol Nutr Food Res. 2022;66(1):e2100348. doi:10.1002/mnfr.202100348
- Näse L, Hatakka K, Savilahti E, et al. Effect of long-term consumption of a probiotic bacterium,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, in milk on dental caries and caries risk in children. Caries Res. 2001;35(6):412-420. doi:10.1159/000047484
- Ang XY, Mageswaran UM, Chung YLF, et al. Probiotics Reduce Vaginal Candidiasis in Pregnant Women via Modulating Abundance of Candida and Lactobacillus in Vaginal and Cervicovaginal Regions. Microorganisms. 2022;10(2):285. Published 2022 Jan 26. doi:10.3390/microorganisms10020285



